以“空杯心态”涵养时代担当
“满招损,谦受益。”千年古训穿越时空,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常怀“空杯心态”,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党员干部面对复杂局面、肩负历史重任的必备品质。面对已取得的辉煌成就不骄傲自满,不迷失自我,始终保持清醒与坚定,发扬勤学、实干、常思的优良作风,明辨时代之势、勇担时代之责、回答时代之问。
“空杯心态”的本质是自我革新的勇气。“空杯”不仅是对外部知识的吸纳,更是对内心思想的净化。面对成绩,若缺乏反思,就容易忽视工作中的短板、作风上的偏差。有的干部满足于“完成任务”,却很少思考“如何更好完成”;有的沉浸在“过往荣光”,却不愿正视“当下不足”。而“空杯心态”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自我审视的自觉:常思“当初为什么出发”,是否坚守了为民初心;常思“工作中还有哪些差距”,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常思“未来该向何处去”,是否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倒空”思想里的“杂质”、作风上的“惰性”,才能在自我革新中校准方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践行“空杯心态”,需在“勤学”中注入时代活水。过往的成就,是奋斗的勋章,更是继续前行的基石,但绝不能成为“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资本。当今时代,知识迭代速度加快,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升级难题,到基层治理中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再到民生服务中的精细化供给短板,都需要党员干部跳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若固守过去的“老办法”,用旧思维应对新矛盾,难免陷入“本领恐慌”。唯有以“空杯”之心主动“充电”,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钻研专业领域新知识,借鉴先进地区好经验,才能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履职能力,在复杂形势面前找准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站稳脚跟。
践行“空杯心态”,需在“实干”中锤炼过硬本领。清空“自满情绪”,最终要转化为“为民办事”的实际行动。有些干部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容易产生“歇一歇、松一松”的念头,面对群众诉求时“推三阻四”,落实工作时“敷衍塞责”,这正是“满杯”心态滋生的懈怠。而常怀“空杯”之心的党员干部,始终能把“成绩归零”,把“责任扛肩”。他们会像“小学生”一样倾听群众呼声,从“家长里短”中发现民生痛点;会以“新手”的敬畏对待每一项工作,在“田间地头”破解发展难题。无论是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烦心事”,还是推动集体经济增收的“关键事”,都以“空杯”的务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步一步见成效,让群众的获得感成为检验工作的“新标尺”。
“空杯”方能常满,前行永无止境。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葆有这份清醒与谦逊,我们必将在新征程上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辉煌。(王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