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微实事 筑牢基层服务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唯有将民生实事抓在手上、把服务责任扛在肩上,才能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于民,让群众的获得感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
夯实民生根基,需以“枝叶总关情”的态度察民情。民生问题的痛点,往往藏在街头巷尾的闲聊里,躲在办事窗口的叹息中。若脱离群众真实诉求,即便投入再多资源,也可能沦为无人问津的 “形象工程”。《意见》强调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正是要求基层干部打破“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的惯性,就是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家长里短中听出弦外之音,在眉头紧锁时读懂难言之隐,让民生实事的清单真正由群众来“点单”。
激活服务效能,当以“吹糠见米”的速度解民忧。群众的期待,不仅在于问题有人管,更在于事情能快办。拖延与推诿只会消耗信任,而高效响应才能凝聚民心。无论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办事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还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干部多跑腿、问题早解决,核心都在于打破“踢皮球”的惰性思维,树立“马上就办”的担当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民生实事从“纸上承诺”变成 “眼前实景”,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率与温度。
筑牢治理根基,要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暖民心。民生服务不是一阵风,而需要钉钉子精神。许多民生问题涉及面广、解决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基层工作者接续努力。从临时帮扶到制度保障,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正是基层服务贴近民心的生动写照。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才能让服务真正扎根基层、深入民心,构建起稳固持久的治理根基。
从察民情到解民忧,再到暖民心,基层服务的每一步都连着民生、系着民心。当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当一次次贴心服务送到家门口,群众的获得感便会转化为对基层治理的认同感,进而凝聚起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这既是基层工作的价值所在,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王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