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俭日子”锤炼为民服务“真本领”
近日,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实施,为党政机关精打细算、提质增效提供了行动指南。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当以《条例》为遵循,以“刮骨去腐”的决心剔除“浪费病灶”,以“强筋健骨”的举措筑牢 “制度框架”,以“精准滴灌”的智慧厚植“民生养分”,用政府的“俭日子”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让百姓的“好日子”充盈幸福质感。
剔除“浪费病灶”,让勤俭之风深入人心。“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机关运行中的冗余开支如同 “赘肉”,拖慢服务群众的脚步。唯有精简务实,才能轻装前行。要削减 “文山会海”的虚耗,把节俭理念融入工作全流程,严控会议数量与时长,多用视频会商替代现场聚集,让干部从“案牍堆”中脱身,把精力投向田间地头;要整治“三公消费”的顽疾,公车使用全程“轨迹可溯”,对超标宴请、变相旅游等行为 “零容忍”。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摒弃“面子工程”的虚浮,以物质“减法”换服务“加法”,把资金从“贴金抹粉”转向“筑基惠民”,唯有以“头雁领航” 带动 “群雁跟飞”,才能让勤俭务实成为机关运行的常态,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筑牢“制度框架”,让刚性约束落地生根。优良作风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刚性护航。要扎紧“预算笼子”,大额经费使用实行“集体决策+全程公示”,给每笔开支装上“电子眼”,从源头防范“跑冒滴漏”,要织密“监督网络”,通过审计“扫描”、大数据“预警”、群众“监督”多管齐下,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特权”露头就打,让违规者付出代价。要健全 “长效机制”,将节约要求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节约标兵“正向激励”,对浪费行为“约谈警示”,让“过紧日子”从“阶段性要求”变为“制度性规范”。唯有以制度的“刚性约束” 涵养清廉作风,才能让党政机关始终保持 “肌体健康”,扛起为民服务的重担。
厚植“民生养分”,让节用裕民惠及万家。“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过“俭日子”不是“守着钱袋子不动”,而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把省下来的钱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要保障“基本民生”供给,在行政开支上“做减法”,在民生投入上“做加法”,压减的经费优先投向社区养老食堂、普惠托育点、老旧小区改造,让群众的“柴米油盐”更有保障,要聚焦“急难愁盼”发力,设立专项基金精准支持乡村振兴、技能培训、小微企业纾困等领域,像“靶向给药”般解决群众难题,把“民生账本”转化为看得见的“幸福清单”。
过“俭日子”,是为了让群众过“好日子”。唯有以勤俭为要、以制度为纲、以民生为本,才能让党政机关的“瘦身健体”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硬核能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节用裕民”的新篇章。(王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