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故里经典永驻 非遗技艺仲景传承——仲景六味地黄丸的前世今生
日前,南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仲景六味地黄丸炮制技艺入选传统医药目录。
六味地黄丸作为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可以说是名声在外,不仅是医药人,就连普通消费者都非常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这一名方的知识。六味地黄丸如何“名满天下”?医圣张仲景与仲景六味地黄丸有着怎样的关联?仲景六味地黄丸又有着怎样的传承故事?穿越千年,我们一起探索滋阴补肾千年祖方的奥秘。
前世今生 经典流传
六味地黄丸的前身是金匮肾气丸,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收集,是一味经典的补肾良药。奇妙的是,这个方剂加减一味、两味,就大有乾坤,在功能上有极大的变化。肾气丸这个方剂,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一共出现四次,每次出现所治疗的病症都略有不同。
到了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开始用金匮肾气丸来治疗一些儿科疾病。他根据多年行医经历,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营养不足导致发育迟缓。因此,钱乙经过慎重考虑,小心探索,最终发现,如果将成人常用的补肾方子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和附子两味药拿掉,则既能保证小孩的补肾效果,又没有升阳动风动火的担忧。因此钱乙将金匮肾气丸减味,只保留了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材,称之为“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等,后由其弟子阎孝忠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并沿用至今。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从金匮肾气丸到六味地黄丸,这一源自医圣张仲景的经典祖方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医手中流传、应用。至明清时期,使用六味地黄丸的医家也越来越多,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
非遗技艺 仲景传承
六味地黄丸这一经典名方,穿越千年而来,已不再仅仅是一方中药方剂,而是中医药文化的一种象征,是悠久中医药文明的代表,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
在医圣张仲景的的故乡——南阳,六味地黄丸的光芒也从未被时光掩埋。如今仲景六味地黄丸炮制技艺入选入选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说是对张仲景医药文化的有力弘扬,是对张仲景经典名方最好的保护。
仲景六味地黄丸炮制技艺分布在南阳市,以西峡县为主,炮制历史悠久,最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1915年,17岁的王香汀作为一名年轻医师到广和堂当学徒,跟师学艺,学习古法炮制技艺,制作六味地黄大蜜丸等制剂方子。因制作技艺娴熟,南阳救济院(南阳仲景制药厂前身)副院长董元经请到王香汀,遵照师承古法炮制技艺为南阳救济院生产六味地黄丸。1952年,王香汀将古法炮制技艺传授给王显平。在这之后,王显平始终在六味地黄方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古法炮制技术,并在1981年将古方炮制技艺传授给工厂职工刘玉杰。
1999年,由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原南阳仲景制药厂包括产品、商标、员工、厂房、知识产权、债务等。刘玉杰将六味地黄丸古法炮制技艺传授给时任宛西制药厂长的孙耀志。就这样师徒相传,匠心传递,让仲景六味地黄丸炮制技艺历经多年传承日臻成熟,也让这一经典名方经历时间洗礼流传至今。
道地药材 匠心炮制
从经典中来,到市场中去。仲景六味地黄丸不仅仅是传承“仲景”品牌,更是始终践行传承医圣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与精神,让经典名方服务于百姓健康。如今仲景六味地黄丸作为行业品质代表,得到行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选用药材地道。仲景宛西制药自1999年开始围绕“药材好,药才好”理念,在河南、安徽、四川三省六地分别建立山茱萸、地黄、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六种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保障仲景六味地黄丸地道药材。
第二,采用古法炮制技艺,坚持传承古法炮制,精选南阳伏牛山及各种植基地的优质药材,经过粉碎、提取、制丸、干燥、包装加工制成仲景六味地黄丸。
第三,起草行业质量标准。企业起草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六味地黄(浓缩)丸质量标准,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六味地黄丸”标准化课题研究项目,于2019年完成并通过验收。仲景六味地黄丸在行业标准基础上执行了要求更高的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不论是药材品质把控,还是遵循更高的执行标准,还是将传统的六味地黄丸大蜜丸剂型改进为浓缩丸剂型,让消费者服用更方便,本质上是为百姓健康更好服务,是对医圣张仲景大爱精神最重要的坚持和弘扬。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传承经典,坚守匠心,好药材成就好品质。以仲景六味地黄丸这一核心产品为支撑,如今的仲景宛西制药已成为以中药制药为核心,集工业、农业、商业、食品、医疗、养生、卫材等七位一体的仲景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