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防守反击体系提出者刘婷女士系列采访(上)
橡树和木棉,是北方和南方的高大植物,但是橡树在南方长不高大,木棉在北方也开花不多。不同经济环境下,企业如同植物,生长方式需要随着新环境而变。
在顺应经济大势的同时,因为行业、消费者属性不同,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型,应对变化的市场。那么新时期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品牌营销方式呢?
筑城—风险到来的时间,我们不可预测。但是逆风前行的抗风险能力,可锻炼,可加强,可控制。
记者:2021年都说疫后市场越来越不好做,只能被动等待疫情结束吗?
刘婷: 是不好做。对外,订单减少;对内,消费者越来难伺候。
2020年疫情是个分水岭,但是经济环境变艰难这个锅,不能让疫情背。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40年后,就算没有遇到疫情,野蛮生长的状态也会结束,经济变缓是必然的趋势。
机会点任何时候都有,只是找寻的方式变了。
记者:除了找机会的方式,不少企业以前在市场上管用的灵招,似乎也越来越不管用了。
刘婷:疫后市场已经由春夏转秋冬。冬天食物变少了,动物们为了保存体力活下去,会选择冬眠或南飞。而企业也需要学习动物,先保存体力,活下去,等春天来。
记者:你觉得企业保存实力的方法也是冬眠?企业干等大环境变好,养不活员工。“南飞”往哪里飞?国外经济也不乐观,国内似乎每个市场都是红海,竞争激烈。
刘婷:“冬眠”不是干等。而是守住自己的主业,转攻为守,少输就是赢。
“南飞”指开拓业务,新业务也不可能说开拓就开拓。所以“防守反击”,就是在不出错,少出错的前提下,抓住机会点,蚕食红海市场。
疫情、市场风险到来的时间,我们不可预测。但是逆风前行的抗风险能力,是可锻炼,可加强,可控的。疫后时代,防守能力很重要。
记者:你说的“防守反击“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营销的方法论吗?
刘婷:“防守反击“不是营销的方法论,它包含了营销的方法论、对市场的判断、以及战略规划等,将多年市场实战、品牌营销知识、东方哲学,融合一体。用模块化风控防护体系,帮助一些企业找到破局发展的解决方案。
记者:模块化风控体系的思路能够具体谈谈吗?
刘婷: 每个国家在本国的平面地图上,都处于中心位置。而在地球仪上,每个国家都是中心,也不是中心。市场同理,没有哪个品牌是绝对的中心,吃掉所有市场。越来越细分和圈层化的市场中,也会有更多的重叠,就像立体的地图,从不同方向看,大家都是市场的中心。
“去中心化”是未来的趋势。渠道、传播、需求、定位都不再是大中心、大平台。
需要建立乐高积木式模块化的营销体系。每块乐高积木结构差不多,但色彩、大小不同。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却能拼装出千差万别的人、动物、建筑。
记者:但是营销不是讲究创新吗?这样做会不会太固化,不同行业的市场情况不同,就算是同一个行业市场,也是随时变化的。
刘婷:很多人会认为创新,就是做出别人没做过的,首创的。这种创新,有,仅仅是少数天才,一个时代也出不了几个。
我们见到的大多数创新,要么站在前人肩膀上改良,要么跨界进行旧元素新组合。
经验有保质期,会过时。所谓灵感直觉,会过完。电影这种很随性的艺术创作,好莱坞都做成了工业化、标准化,应对不同市场需求。营销实际是更理性的,完全可以也做成工业化、标准化。企业不像广告公司做单项目,侧重单个战役的曝光数据漂亮。企业的营销是长期持续的工作,不能把营销压在一时的名气和运气上,更需要可持续的实效和转化。
记者:营销模块化的操作,能举例说明一下吗?比如遇到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如何快速反应?
刘婷:建立营销的中台体系,核心版块以引流、转化、IP打造、新品研发、运营等等作为差异化的不同中心,而各核心版块共用的调研分析、媒介投放、内容制作、舆情监控等等标准化模块组成的流程环节,做标准化操作。
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从每个版块里找出与这个变化中相似案例的操作,组合在一起,适当做一下改进,就成为应对这个变化的新打法。根据自身的利益,自由选择,到底是借势推一把,或及时脱离危机。
记者:风控与模块化营销体系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婷:建立营销素材库,将企业内外在不同营销领域的成功、失败案例,分门别类的分析归类,就像棋谱,哪些关键点,做哪些营销动作容易出错;哪些关键点,做哪些营销动作容易成功。这样在做营销计划、执行跟进时,可以根据分类清单,很好地进行监控和自测。
市场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就像鱼,是散点出现。钓鱼,凭运气;撒网捞鱼,总能有收获。
所以建立球形网格状的风控防护体系,是将大数据思维,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水源—根据事物变化,预判发展趋势,把握事态发展的关键点,研究事物的可变性和不可变性,以及事物应变能力的强弱,因材而用,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地处理问题。
记者:“防守反击”这个词像兵法,是因为商场如战场,喜欢看战争史吗?
刘婷:商场如战场,但营销无论对内对外,关系更紧密的是人性,谈人性就离不开哲学。无论是物理学的相对论、还是毛选的矛盾论,都涉及到平衡和转换的规律。而这个源头,闻名中外的,就是东方哲学的阴阳之道。防守反击最初的思维基础也是来自于此。
记者:阴阳讲究平衡、中庸,但是市场、品牌讲究差异化,这不是挺矛盾吗?
刘婷:中国文化讲究阴阳平衡,才有会“物极必反”一说,这就是新事物的切入点,寻找差异化的方法。
俗话说“不破不立”。顶峰后,必定下坡,月满后,必然有缺。顶峰的“破”和月满的“破”会有很大的区别,当然“立”的方式也会不同。
记者:那顶峰的“破”指的是什么?和品牌有什么关系?
刘婷:一种趋势从顶峰走到未路,不会一下子掉下去,有个下降的过程。所以顶峰“破”和“立”是循序渐进的持久战,非常像那些成长期或成熟期的市场、爬坡期的企业、重塑的老品牌。
因此这种破,先找个小口融入进去,就像传染病毒,需要让防疫系统以为病毒是同类细胞,或伤害不大的中性细胞,才不会激起市场强大对手猛烈的扑杀。等体内病毒成了大流,防疫系统再想扑杀已经为时已晚。
记者:那月满的“破”是什么?
刘婷:月满的“破“和“立”,是一种创新而大胆激进的方式,非常像衰退期的市场、初创期的企业、0-1的新品牌。这是一种无路可退的困境,又有光脚不怕穿鞋的痞子优势,需要敏锐地捕捉”满“到要破不破的点,迅速撕开口子,抢占截然相反的趋势机会。这种破,风险和利益成正比,破的时机很重要。
记者:理念这种东西,如何落到实操上呢?
刘婷:《鬼谷子》就是阴阳转换之道的实操运用版本。它将阴阳之道落实到谈判、传播、经商、军事、政治等具体实物的操作里,并对应市场营销中PR公关、战略规划、策略打法、数据分析、产品研发、市场运营等方方面面。
现在东南亚的一些商业思想,北美、欧洲的一些战略研究学者,仍在研究和运用《鬼谷子》的学说。
在我心中,鬼谷子就是古代营销第一人,他看透了解决问题的本质。
记者:鬼谷子有什么地方体现出他看透了解决问题的本质?
刘婷:鬼谷子的捭阖之术,就是研究阴阳转化,万物变化交替的规律。他提倡根据事物变化预判发展趋势,把握事态发展的关键点,研究事物的可变性和不可变性,以及事物应变能力的强弱,因材而用,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地处理问题。
其实和市场营销学的战略分析、战术打法非常相似。
记者:这么看来,你的“品牌营销防守反击体系”源于鬼谷子?
刘婷:这么说有些片面。品牌营销防守反击体系,是东方阴阳的“道”与西方营销的“术”相结合,用于找到企业解决市场问题的本质规律和落地方案。
它是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由疫前的大面积圈型进攻,转变”疫后“以稳固原有业务为主,见机扩张市场的一套营销战术打法。
守城—市场容量是有限的,“防守反击”体系,是适合不紧气时期的发展策略,本质上用三大思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记者: 品牌营销“防守反击“体系适合所有企业吗?
刘婷:不可能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企业。品牌营销“防守反击“体系也有适用范围,适合三种大类型的企业。
记者:是哪三种类型的企业?
刘婷:第一种,需要稳中求胜,属于发展中的企业。
发展中的企业,第一要务,是守住“已有的”,第二步才是占领空白的或别人家的。
企业在市场和品牌部门的工作,是长期且繁锁的工作,更多的是需要不停在工作中迭代改良流程和模型,品牌的很多效果是延时呈现。
而风控体系的监督、自测,可以帮助品牌守住原有客户的基本盘,并防止对手的攻击,可以随机做出较快较佳的应对方法。
记者:第二种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刘婷:想低开高走的中小规模企业。在规模上无法与大企业比,市场空白区又被众多微小企业瓜分。
他们可以利用“反击”体系里的“逆向反扑“和“借路探路”,把市场上被别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破局截流。
记者:我经常听到的说法是“引流”,为什么你这里却说是“截流”?
刘婷: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很多行业的引流,实际是截流竞品。截流是个脑力活,并不是钱多广撒网就可以实现的体力活。
它也需要分2步走,首先找寻竞品已探好的流量路径,借路探路避坑,我总结出“一少一反”的方法找渠道和传播路径。
其次,用逆向反扑法,进行病毒式截流。找出竞品卖点中,让消费者厌恶、恐惧、失望、隐患的方向,进行软性打击。
记者:那最后一种适用于什么企业?
刘婷:想活久弥新,进行老品牌重塑的企业。
品牌重塑并不是全盘推翻,完全新建。这种快刀斩乱麻,虽然简单,却激进,容易出现老客户不买帐,新客户不喜欢的局面。
防守反击体系,用监控、清洗、梳理、深挖4步固本法,保留老客户喜欢的东西,通过老客户需求的三世图(过去、现在、未来),找寻他们的新需求、以及新需求下的潜在新客户。后面做出相应的品牌调性或产品的更新。
而老品牌的反击,就是应用防守反击体系里深挖老客新需求的三步曲战术,夺取旧竞品的老用户,占领新需求的新用户。
记者:市场毕竟新品牌更多,这个理论对新品牌建设有效果吗?
刘婷::新品牌构建,就像河边建新村。水源更有限,别人用了,你用得就少了,自然就要想办法抢别人的水。
新品牌需要用营销的“水车”抢水,和别人对着干,才能活。我习惯用“防守反击”体系里的一个思维工具“水车圆盘图”来做相应基础策略规划。
记者:“对着干,才能活”,怎么样是“对着干”?
刘婷:所谓对着干,就是2点。一是“人无我有,做和别人相反的事情”。可以从品牌IP设定、产品定位、卖点、渠道主次分布、投放策略5个方面和竞品反向找差异化,然后重组。
二是“人满我打破,引入外力破局”。以前有个说法“人有我优”,不适应现在市场。普通企业花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的一点“优”,得到的优势,还来不及赚利润,就被模仿了。
这里就需要用到“破局利器三剑客”。“物极必反法“,找反向引流的立脚点”。时空隧道法“,从战略上借发达地区的经验,借力打力”。“拿来主义法“ ,从战术层面引入相似行业的成功玩法或元素引流。
记者:新品牌或新市场应该就不是截流,而是引流吧?
刘婷:是的,防守反击体系中也有引流拉新、转化变现的方法,其核心原理就是“去中心化”。渗透到不同圈子,卖点拆解。变成不同圈层的价值点,给他最看重的。用“入小池、进大河、放大海”的路径找目标人群,并引流。
记者:什么是“入小池、进大河、放大海”?
刘婷:“入小池”是通过前期的研究,匹配自己最有优势或最擅长搞定的那类人,先吸引她们。“进大河”是慢慢地借有传播性的高频消费人群的影响力,辐射到与他们有关联的周边人群。出小池,进大河。最后“放大海”,成为小众中的大众后,等待时机,制造话题,小众出圈,入大海。
实际就是找寻垂类渠道或泛渠道的垂类人群,定向投放、传播、事件营销,饥饿销售。
记者:转化变现是否也有相应的方法?
刘婷:当然有。多巴胺和内腓肽,是身体中激发冲动和美好预期的物质。我们营造常说的氛围感,就是为了刺激人体的这两种物质。制造氛围,让她觉得好,才最重要。此阶段传播、营销手段,只围绕这个目标——你变成她心中的“情人”。
在营销活动和话术的设计上,也是以减少或干扰消费者思考,加速冲动为目的。制造产品美好享受的使用场景,制造冲动的氛围,是推进转化的重要手段。利用短期高频传播,建立良好预期,氛围高点,用煽动性的活动和促销手段,引爆消费者的购物冲动。
一句话,就是缩短购买的决策链路,建立预期,加速冲动消费,转化变现。
记者:除开营销层面,这个理论对企业还有更多的好处吗?
刘婷:当然有。“防守反击”体系,不仅在营销层面,整体上也很适合疫后时代的企业。它是不紧气时期的发展策略,本质上用三大思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记者:哪三大思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刘婷:一是稳固原业务,少流失,稳增长。二是加强风控,少即是多,稳就是赢。三是等待时间,精挑机会,出手稳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