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行,新冠与流感混合感染高风险人群防护手册
互联网
│
来源:北国网 编辑:
暑期出行高峰来临,人群密集的车站、景区成为病毒传播的“加速器”。中疾控最新报告(2025年5月)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持续攀升,最高达23.8%,且流感病毒同时流行,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传播趋势!1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高温并未阻断病毒不断变异与传播的脚步,奥密克戎新变种NB.1.8.1(XDV第六代亚分支)占比超90%1,叠加旅途疲劳、环境变化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新冠与流感混合感染风险升高。尤其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这类高风险人群,一旦“中招”,病程可能远比我们以为的复杂。
为何暑期还要防病毒?——高温≠安全期
很多人以为夏天高温的情况下,病毒无法存活,然而,多种新冠变异株仍在全球范围内低水平地持续传播中2。根据国内最新的监测数据,不仅新冠病毒阳性率居高不下,流感病毒感染率也在同步波动,两种病毒的交替感染风险始终存在。暑期因人流集中、空间密闭,感染风险不降反升。
同时,出行本身带来多种免疫“触发器”:舟车劳顿、环境变化、气候适应不良,尤其对免疫力本就偏弱的群体,感染新冠或流感的几率大大提升3。

儿童篇——发烧咳嗽是“热伤风”?需提防新冠与流感混合感染!
儿童在旅途中容易反复发烧、流鼻涕、咳嗽,家长常以为是“吹空调”或“水土不服”,而新冠和流感病毒感染表现与之相似,极易被忽视。尤其是在病毒共同传播的环境中,儿童出现混合感染风险更高4。
出行防疫四大要点:
·备足儿童口罩:3岁以上建议佩戴,口罩防护是最基础的安全屏障;
·常备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贴、电子体温计:便于随时监控体温和缓解症状;
·随身携带新冠+流感双检抗原试剂,发热持续超1天即分步检测;
·避免交叉感染:如家中有老人同行,更应谨慎检测,避免密切接触而引起交叉感染。

老年人篇——低热乏力,暗藏混合感染危机!
许多老年人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后表现不典型,可能仅有乏力、嗜睡、轻度低热,却很容易进展为肺部感染或加重基础病5。此外,混合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现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6。尤其是在暑期旅途中,同时感染新冠与流感病毒的风险提高,症状更复杂,病程更难控制。
科学应对要点:
·如有基础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建议出行前评估能否远行,随身携带基础病药物;
·一旦检测阳性,应把握“黄金48小时”用药窗口期,优先选择广谱抗病毒药物如法维拉韦,能同时覆盖新冠和流感病毒,防止病情加重;
·旅途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日晒暴晒,避免长途转车、高海拔地区;
·优选配有医疗点的目的地,如城市公园等。

慢病人群篇——药不能断,病不能拖,混合感染风险需防范
新冠与流感病毒感染并不“挑人”,但慢病患者感染后症状往往更复杂、更持久,尤其是合并病毒混合感染时风险倍增。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肺病人群尤其要警惕7。尽管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风险仍需警惕1。

2025年5月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新增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注意事项清单:
·按时服药,不因行程中断:出行前应带齐所有药物与慢病处方,防止异地购药障碍;
·出现感染症状应避免自行加药或停药,优先咨询医生判断;
·如需使用抗病毒药,不建议自行服药,避免与常用药物冲突,且避开肾功能不全、肝酶异常等禁忌;
·假期医疗非医保地旅行时,建议提前线上申请异地就医备案。

小结:防范病毒混合感染,让旅行更安心
暑期出行,新冠和流感病毒持续交替传播,混合感染风险不容忽视。做好防护,需牢记三大策略:
·早识别、早干预:出现感染症状后48小时内是阻断病毒复制、防止重症化的黄金窗口期,优先选择广谱抗病毒药物,可避免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备好药、用对药:流感与新冠等呼吸道病毒早期症状高度相似,选择广谱、可同时覆盖流感与新冠的抗病毒药物,如法维拉韦,不仅可以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还可以减少因误判病毒类型而导致的治疗失误。此外,近期监测显示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已有明显耐药现象,而法维拉韦等聚合酶抑制剂尚无耐药报道8,更适合混合感染风险场景下的早期用药。
·重防护、防交叉:旅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备足口罩,避免病毒交叉传播,尤其是同行儿童、老人和慢病患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高温并未阻断病毒不断变异与传播的脚步,奥密克戎新变种NB.1.8.1(XDV第六代亚分支)占比超90%1,叠加旅途疲劳、环境变化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新冠与流感混合感染风险升高。尤其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这类高风险人群,一旦“中招”,病程可能远比我们以为的复杂。
为何暑期还要防病毒?——高温≠安全期
很多人以为夏天高温的情况下,病毒无法存活,然而,多种新冠变异株仍在全球范围内低水平地持续传播中2。根据国内最新的监测数据,不仅新冠病毒阳性率居高不下,流感病毒感染率也在同步波动,两种病毒的交替感染风险始终存在。暑期因人流集中、空间密闭,感染风险不降反升。
同时,出行本身带来多种免疫“触发器”:舟车劳顿、环境变化、气候适应不良,尤其对免疫力本就偏弱的群体,感染新冠或流感的几率大大提升3。

儿童篇——发烧咳嗽是“热伤风”?需提防新冠与流感混合感染!
儿童在旅途中容易反复发烧、流鼻涕、咳嗽,家长常以为是“吹空调”或“水土不服”,而新冠和流感病毒感染表现与之相似,极易被忽视。尤其是在病毒共同传播的环境中,儿童出现混合感染风险更高4。
出行防疫四大要点:
·备足儿童口罩:3岁以上建议佩戴,口罩防护是最基础的安全屏障;
·常备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贴、电子体温计:便于随时监控体温和缓解症状;
·随身携带新冠+流感双检抗原试剂,发热持续超1天即分步检测;
·避免交叉感染:如家中有老人同行,更应谨慎检测,避免密切接触而引起交叉感染。

老年人篇——低热乏力,暗藏混合感染危机!
许多老年人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后表现不典型,可能仅有乏力、嗜睡、轻度低热,却很容易进展为肺部感染或加重基础病5。此外,混合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现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6。尤其是在暑期旅途中,同时感染新冠与流感病毒的风险提高,症状更复杂,病程更难控制。
科学应对要点:
·如有基础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建议出行前评估能否远行,随身携带基础病药物;
·一旦检测阳性,应把握“黄金48小时”用药窗口期,优先选择广谱抗病毒药物如法维拉韦,能同时覆盖新冠和流感病毒,防止病情加重;
·旅途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日晒暴晒,避免长途转车、高海拔地区;
·优选配有医疗点的目的地,如城市公园等。

慢病人群篇——药不能断,病不能拖,混合感染风险需防范
新冠与流感病毒感染并不“挑人”,但慢病患者感染后症状往往更复杂、更持久,尤其是合并病毒混合感染时风险倍增。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肺病人群尤其要警惕7。尽管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风险仍需警惕1。

2025年5月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新增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注意事项清单:
·按时服药,不因行程中断:出行前应带齐所有药物与慢病处方,防止异地购药障碍;
·出现感染症状应避免自行加药或停药,优先咨询医生判断;
·如需使用抗病毒药,不建议自行服药,避免与常用药物冲突,且避开肾功能不全、肝酶异常等禁忌;
·假期医疗非医保地旅行时,建议提前线上申请异地就医备案。

小结:防范病毒混合感染,让旅行更安心
暑期出行,新冠和流感病毒持续交替传播,混合感染风险不容忽视。做好防护,需牢记三大策略:
·早识别、早干预:出现感染症状后48小时内是阻断病毒复制、防止重症化的黄金窗口期,优先选择广谱抗病毒药物,可避免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备好药、用对药:流感与新冠等呼吸道病毒早期症状高度相似,选择广谱、可同时覆盖流感与新冠的抗病毒药物,如法维拉韦,不仅可以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还可以减少因误判病毒类型而导致的治疗失误。此外,近期监测显示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已有明显耐药现象,而法维拉韦等聚合酶抑制剂尚无耐药报道8,更适合混合感染风险场景下的早期用药。
·重防护、防交叉:旅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备足口罩,避免病毒交叉传播,尤其是同行儿童、老人和慢病患者,更要提高防范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
北国商界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商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epinshi@vip.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