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建设的 “细查之道”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在党员作风建设中,“细查深剖” 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关键抓手,唯有以 “显微镜” 的精度深挖作风弊病,以 “啄木鸟” 的执着纠治顽疾,才能真正锤炼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队伍,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以 “见微知著” 的敏锐,深挖作风问题根源。党员作风问题常隐藏在日常工作的细枝末节中。个别干部下基层调研时,提前 “踩点”、按 “剧本” 走访,看似 “身入” 实则 “心远”;在落实惠民政策时,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繁琐、政策解读模糊等问题视而不见,暴露出宗旨意识的淡薄。 作风问题的萌芽,往往始于对 “小毛病” 的忽视。不少腐败分子的堕落,正是从接受一顿宴请、收受一份土特产的 “微腐败” 开始,逐渐突破纪律底线。因此,作风建设必须从细微处入手,对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生活作风进行全方位检视,通过谈心谈话、群众反馈、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 “小问题” 演变成 “大隐患”。
以 “精准画像” 的方法,构建问题排查体系。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与事业兴衰,而 “精准画像”的方法可以精准定位问题。唯有聚焦细微处,以“解剖麻雀”的耐心和“抽丝剥茧”的细致,才能找准作风问题的 “症结”,开出对症良方,让作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精准定位问题,需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排查机制。一方面,细化问题清单,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制定负面清单,让问题排查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创新监督方式,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作风监测平台”,自动识别异常行为。此外,还可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成为作风问题的 “吹哨人”,形成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合力。
以 “钉钉子” 的精神,推动问题整改见效。查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对排查出的作风问题,必须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的态度,杜绝“纸面整改”“虚假整改”。党员干部要主动认领问题,将整改责任扛在肩上,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现象。建立健全问题整改责任清单,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明确整改目标、措施和时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整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 “钉钉子” 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才能将各类问题改彻底、改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