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能“向下”方能“向上”
干部能“向下”方能“向上”
李雪松
“千秋基业,唯在用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切实扛起全面从严管党治吏的政治责任,健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对《规定》中明确的15种“不适宜担任现职”情形的领导干部,基层一线正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最佳选择,应近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到基层一线培养担当精神,激发工作热情。
干部“向下”,作风向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在基层一线转“官念”、去浮气,接地气、树正气,让干部坚定信念、经受考验,真正能俯下身子察实情、脚踏实地重实干,以实践实干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要把深入农户、联系群众、调查研究作为履行好职责的关键环节,经常深入老百姓家中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和他们进行广泛深入地座谈交流,熟悉了民情,领会了民意。同时,有针对性地将因“理想信念动摇”“政绩观存在偏差”等而“下的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历练,能去除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等思想诟病。
干部“向下”,民意向上。《规定》中不适宜担任现职的第四条指出“政绩观存在偏差,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积极不作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乱作为的”这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民谋福扯具有重要鞭策作用。基层一线是一个练兵场,也是“大舞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疫情防控等各项重点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因“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领导能力不足”等原因而“下的干部”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也是绝佳的历练场所。要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推动干部走出“舒适区”,到吃劲岗位上“加钢淬火”,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练就真本领。干部考核让群众投票,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干部“向下”,能力向上。新时代干部就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干事导向,既要近距离地观察干部在应对风险挑战、处理复杂矛盾等关键时段是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又要强化长远眼光动态考核干部的工作实绩,时刻关注干部在乡村振兴等日常工作表现,随时掌握干部的新情况,及时运用“下”的手段,让爱搞“面子工程”的干部没有市场。给“干真事、真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让“庸官冗员”“躺平干部”等无处藏身,让每一条“下”的理由都有理有据,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