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思政铸魂”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实践育人创特色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重要法宝。思政课改革是推进学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及思政课教育改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
近年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马院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探索实施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改革有效融合;对标新时代建“好思政课”和“精品课”要求,积极探索构建“三全四融”“四史”学习模式,突出实践性,坚持三个结合,让思政教育“大课堂”发挥特色育人功效,不断推动党建与思政课融合改革落地生根。


一、推动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打造“文化课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体系的重要成分,具有很多有益的教育资源,思政教育应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成效突显,形成了具有华贸特色的“思政+传统文化”的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升学生文化涵养与能力素质;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游园会活动,糖画、剪纸、草编等中华传统技艺走进校园,近距离感受文化之美;端午节包粽子、传统文化知识竞猜、春节写春联等传统节日活动,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推动思政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相结合
打造“流动课堂”,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融入“乡村大课堂”,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把思政课搬出校园,赴周边的乡村,和村委交流党建工作,为村子做墙绘,给村民上党课,给村小学上思政课等。

马院党支部先后与周边村落、小学建立院村、院企党建共建基地,开展“大手拉小手”“助力乡村建设”“党史进村落进校园”等党建共建活动,积极为乡村振兴、为青少年们成长成才助力。马院党支部打造的“流动课堂”,长期为周边村民输送思政、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定期红色基地研学,促进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思政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支部师生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中增加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推动思政教育与特色校园活动相结合
打造“有声课堂”,“红”字当头,“声”入人心。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将党史融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思政课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唱响经典红歌、诵读红色诗词、讲述红色故事、解读“习言习语”等形式,让学校原有的课外“读书声”活动延伸至课堂里,凝聚师生力量,共同打造“有声课堂”,使思政课教学不仅“理”入人心,更“声”入人心。



课堂外,红歌嘹亮,“声”动校园。马院党支部联合学校团委组织了“红歌大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以饱满的热情,嘹亮的歌喉,歌颂党的辉煌历程,献礼党的百年华诞,这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动实践。另外,马院党支部还策划并拍摄了“红歌快闪”系列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春天的故事》《我和我的祖国》等,营造唱响经典红歌,传承红色基因的热烈氛围。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社会、特别是对高校提出的强烈要求。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人才培养主要靠学校教育,而学校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则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强基础,思想铸魂促发展,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真正让思政课“活”了起来、让学生“动”了起来,从而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躬身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锤炼爱国爱民、勇于创新、实学实干的品质,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夯实了基础。
通讯员:吕文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