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县天九镇东山村: 民事民议民决民办顺民心
近年来,江西省定南县天九镇东山村积极开展“祠堂夜话”、“坪院叙事”、“有事好商量”等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调解、议事协商活动,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化解了村组、姓氏群众矛盾,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东山村从原来的难点村、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示范村。2021年,被民政部办公厅授予“全国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被江西省司法厅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调解组织”;被中共江西省 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七届江西省文明村镇”;被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授予“2021年度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2022年,被司法厅、民政厅命名为第七批“江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聚焦人才培育,挖掘社区治理领头雁
该村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治理”联动新模式,全面激活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注重把善治理、有威信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理事协商骨干,通过建立“1+10+X”协商议事联动机制,“1”即:1名镇分管领导作为名誉理事长,当好“掌舵手”,把好协商议事总方向。“10”即:村“两委”干部、理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县镇驻村单位有关人员、社会组织(驻村企业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村民(妇女)小组长、有一定威望的姓氏长者和杰出乡贤等十类为固定成员,壮大议事协商骨干团队。“X”即:为其他利益相关方,形成协商议事强大合力。
聚焦群众热点,广泛收集村情民意
该村充分发挥县镇驻村干部、理事会、小组长、村民代表等十大成员,把全村42名党员、19名小县组长以及理事会、监督委员会成员分片到组、包干到户,形成了3分钟村情民意收集网,田间地头、坪院聚会,与村民叙家常、话发展、交心、谈心,架起了直接了解群众的“连心桥”,织密了收集村情民意的“蜘蛛网”,转变了以前群众找干部,变为现在的干部找群众,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打通了社区治理“最后一米”。
聚焦工作方法,把握协商议事主动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生活和民生保障越来越好,群众的矛盾也不断涌现,面对农村矛盾问题,该村议事协商理事会充分利用“祠堂夜话”、“坪院叙事”、“有事好商量”等平台,采取“宣、听、说、做”的方法开展工作,搭起村民议事协商的桥梁。
“宣”就是采取大力宣传协商民主议事的重要性,提高居民主动议事的思想觉悟:“听”就是广开议题收集渠道,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村民小组长等十大成员,深入群众中上门了解民情;“说”就是根据村民要求,以群众提的方法形成议题,对所提的意见建议和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理事会收集整理登记汇总,召开村“两委”会讨论审议后,确定协商议题程序、时间、人员、场地,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办结时限,并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协调、监督。对本村不能解决的,由镇协调职能部门到村进行调解,改变了原来村民上访反映问题,到村、镇牵头协调县(镇)职能部门到村现场调解,做好了协商议事的主动权,化解了基层群众矛盾。
聚焦协商事项,实现民事民议民决
该村紧紧围绕邻里互助、移风易俗、村容村貌、矛盾纠纷等村级重大事项,作为村级议事协商决策内容,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和维护村规民约,弘扬新风正气,涵养文明乡风,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实行议事协商会以来,大家集思广益,有话直说,进一步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通过议事协商,使村级事务最大程度公开透明化,从而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
近年来,该村开展“祠堂夜话”、“坪院叙事”、“有事好商量”等多种形式协商30余次,累计参加党员、群众、干部2000余人次,收集、办理意见建议420多条。有效的解决了村组公路、灌溉水渠、农田(山林、宅基)纠纷、占用公共设施等基层矛盾问题130余件。
【后记】
采访获悉,该村在农家坪院、乡村祠堂上倡导有事群众商量,不是通知布置群众干,而是让群众讨论如何干、商量着干,把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于活动始终,达成广泛共识,也让居民更容易接受,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充分发挥了村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为农村基层议事找到准确方向,形成干群同心同行、力量汇聚的强大磁场。
农家“坪院叙事会”、“祠堂夜话”的主体是群众,要让他们愿意来、愿意听、愿意讲,就必须着力丰富院落夜话形式,切实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围绕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等群众关切的问题,与群众一道研思路、商对策,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营造同心奋进良好氛围;通过院落会积极引导群众“掏心窝子”说交心话,真正做到广开言路、形成合力。
文/图 范寿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