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心血管领域享有盛誉的医师:孙宝玲为医学做出卓越贡献
致敬心血管领域享有盛誉的医师:孙宝玲为医学做出卓越贡献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值此“8.19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向所有身着白衣的医务工作者们送上真挚的祝福,并致以崇高的敬意。随着当今世界发展,医学研究在不断地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生也被人认为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作为医生,其存在不仅有在医院对病人救死扶伤的临床医师,更有很多为科研贡献一生的学界泰斗,近年来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的发展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心血管疾病专家,孙宝玲(SUN Baoling)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我国心血管领域享有盛誉,为我国医学做出卓越贡献。
孙宝玲(SUN Baoling),1962年7月13日出生,先后担任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上海浦南医院NICU主任、浦南医院心内科兼心功能室主任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领导小组成员,ICU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组长,第6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暨第3届国际重症医学大会重症医学组织委员会成员。
评审评委资格
孙宝玲曾多次受邀参与各类专业领域评审工作,曾任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官,2011年浦南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审成员,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劳动能力鉴定专家,2019年浦东新区心电图专业以来质控评审专家,2020年上海重症医学—ARDS诊治研讨会评审专家等等。
会员资格和社会任职
孙宝玲是中国医师协会(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on)会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Shanghai Association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会员、上海市女医师协会(Shanghai Medical Women's Association)会员、美国心血管和肺部康复协会成员(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ACVPR),多次被美国辉瑞制药公司(Pfizer Inc.)聘为中国区专家讲者。
学术成就
孙宝玲主导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上海市卫计委课题13项,发表核心学术论文30多篇,被引用超过318次,总下载量超过2183次,已完成重点课题包括:《人工胰脏调控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血压变异性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人工胰脏”调控重型颅脑疾病伴应激性高血糖的机制和作用》《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降钙素在颅脑疾病呼吸性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临床研究》《血压变异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重大原创贡献
1 科研课题:《人工胰脏调控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成果:应激性高血糖对危重症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现有血糖监测和胰岛素调控方法较多,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力,难以推广应用。孙宝玲在研究中发现,采用手工调控的实时血糖“滴定”模式可有效地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据此,她提出了基于实时“滴定”技术的“人工胰脏”自动调控应激性高血糖的假设。
2 科研课题:《血压变异性与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和内容:已有的研究认为,血压的波动可使血管内压力对管壁的创伤作用增大,血压变异大者血管壁更易受到损害;由于内皮的损害是内源性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始动因素,因此孙宝玲认为:血压的波动有可能通过血管壁和内皮功能的损害,而促使血栓前状态的产生。本课题研究立足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研究,与该领域其他研究相比,立题角度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本研究又以血栓性疾病高发的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国内、国外未见同类研究报道是本研究的另一特色和创新。
3 科研课题:《 “人工胰脏”调控重型颅脑疾病伴应激性高血糖的机制和作用》
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和内容:孙宝玲首次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闭环控制算法(本课题组研发的专利产品)及FC1智能微量注射泵组成ICU专用的“人工胰脏”、以研究其对应激性高血糖的调控效果,为重型颅脑疾病伴应激性高血糖的便捷、快速、自动调控开拓新策略。
4 科研课题:《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研究价值:本研究有助于从血栓前状态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为从机理上进一步研究和阐明血压变异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提供依据。除了已经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本研究可能为高血压病发生血栓性并发症寻找有价值的危险预测因素,进而为高血压病血栓性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特色和创新点:①针对血压变异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内、国外都是围绕着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或靶器官损害方面展开。而本课题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和国外对血压变异性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②本研究以不同危险程度分级的高血压患者为关注对象,分别观察高血压病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危组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目前国内、国外均未见报道。
5 科研课题:《降钙素原在颅脑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课题背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在ICU发生率高,病死率高。VAP早期诊断困难,导致延迟治疗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故需寻找可用于VAP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的标记物。研究发现,降钙素原(PCT)可用于全身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在细菌导致VAP的诊断中作用不明。PCT是否可用于VAP的监测和指导治疗是一项有待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对合并VAP的重型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血清pct的动态监测,分析PCT水平与VAP的关系,探索PCT对VAP早期诊断的意义;评价血清PCT水平结合CPIS评分在早期诊断VAP的特异性、敏感性。2014年8月1日~2016年12月31日60例入住浦南医院NICU需有创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疾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VAP组:40例;肺部正常组:20例;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道分泌物,检测血白细胞、CRP和PCT水平、CP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的差异。并把VAP组按照预后分好转组和进展组,对PCT及CPIS分值进行对比分析。VAP组第1—7天PCT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后,40例VAP患者中病情好转14例,进展16例,观察2组PCT的动态变化:第七天有显著差异;40例VAP患者中CPIS评分第1、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第7天进展组高于好转组有统计学差异;单一PCT用于诊断重症颅脑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85.0%,PCT联合CPIS评分用于诊断重症颅脑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0.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降钙素原检测可提高重症颅脑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动态监测PCT并结合CPIS对评分对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的VAP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有利于ICU医务人员对VAP的认识、早期识别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有明确的方向。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带来的细菌耐药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孙宝玲在多学科(MDT)联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神经调控微创治疗”、“双心医学五大处方”对疑难病患者实施防治和康养相结合,以全新的心脑血管治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为早日达到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不懈努力,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文|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