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货上头条”助力地方农特产走向全国
01
和当代不少年轻人一样,在外闯荡了15年后,年过30岁的卢小开,还是回到老家。
双鸭山市饶河县五林洞镇,一座中国最北方的边境小镇。
卢小开(左)
小镇苦寒,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靠外出打工谋生。
初中毕业后,卢小开就开始了四处漂泊打工的人生,他上山采过货、开过出租、卖过麻辣烫……为了养家糊口,他逼自己学会了很多技能。
小镇只有几万人,卢小开可能是第一个做短视频的。他的初心朴实,“因为在一些平台发短视频会有收益”。
话虽如此,但最开始拍了8个月,卢小开算完账发现,平均一天只挣了几毛钱。有这闲工夫,不如出去多打一份工。
看出了丈夫的沮丧,妻子给卢小开出了个主意,要不去拍一拍冬捕吧。
冬捕,是属于渔民们的一场收获盛宴,也是过年的一种古老仪式。
它极具地方特色,零下30度,天寒地冻。穿的像狗熊一样的渔民,吐着白气聚在冰面上。
图源:抖音@卢小开视频 截图
卢小开赶了几百公里路,跟着渔民们打冰眼、起网、卖鱼,一张大脸冻得通红。
这些辛苦没有白费。原汁原味展现当地乡俗的内容受到了大量关注,冬捕视频火了,卢小开的粉丝迅速多了起来。
眼前有了路,卢小开下决心返乡创业,全职做视频。
3年时间,家乡的白山黑水,鸟虫鱼兽,乡亲的热情嬉笑,都成为了他拍摄的对象,他的抖音粉丝也一路积累了超过650万。
疫情发生之后,当地的农产品开始滞销。
卢小开想帮一帮自己的父老乡亲。天南地北的人因为相同的兴趣喜好聚集在他的账号,他想试试粉丝的兴趣能不能转化为父老乡亲的商机。
从2020年开始,卢小开坚持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起乡亲们的蘑菇、野菜、蜂蜜等山货,挂在自己的抖音小店里,看能不能卖出去。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知道他们有多辛苦。”
曾经一度,农产品或多或少面临过“滞销”的困境。
每到收获的季节,一些地方的农民却守着成堆的农产品,低价也卖不出去;而城里的市民,似乎也没有享受上物美价廉的蔬菜水果。
和服装、日化、家电等大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的保鲜期太短了,一刻也等不起。就算留在树上地里,时间稍有拖延,就会变差、腐坏,更加卖不出去了。
明明是丰收,忙碌了一年的农人本该获得劳动的馈赠,这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可一遇上滞销,几万斤菜只能眼巴巴看着烂在地里。有人说,这是供过于求的市场失序,也有人说是产业链的淤堵不通。
收成换不成钱,农民的日子立马就紧巴巴的。为了找到销路,早些年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上街摆摊、吆喝推销、请明星代言……
大山深处的馈赠,要怎样才能被看见?靠天吃饭的农人,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卢小开在抖音上的第一场直播,吸引来了两三千人,一场直播下来,提前准备了几个月的山货库存,竟然被抢购一空。
农人依靠一部手机,用抖音电商打开销路,让家乡的风土地貌被更多人看见,与城市的消费群体连接起来。
不再被采购商压价,农人能赚得更多,消费者也买得便宜,日子会渐渐好过起来。
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南北东西的地理跨度,山川湖海的多变,每个地方气候、地理、品种、历史传统的不同,其实都有独特的农产。
这是古老农耕文明的优势,但小农经济的特色,生产分散、规模小,也牵绊着地方产品的销路,这就需要更多的力量让农产品被看见。
卢小开生活的小镇上,现在有40多位电商主播了,乡亲们在自家小院里也能开直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家乡特产走向了全国。。
据统计,在2021年有179.3万款地方农特产,像延边辣白菜、陕西猕猴桃、连城地瓜干……通过抖音电商走向大江南北。“山货上头条”的助农活动,已经在山东、吉林、甘肃、广西等地的上百个县市铺开。
今年3月,福建龙岩在为期7天的“山货上头条·风味龙岩”活动里,1582个当地农货商家,用7.6亿次的视频播放量,卖出了45.2万种当地特产,90万斤地瓜干、200亩地的花生、276万颗鸡胸肉丸、上万盆杜鹃花……
为了推动农村电商,县乡现在都会请专业的培训老师,一个村接一个向大家普及手机使用、直播卖货的知识。
依靠优质内容及平台的扶持政策,他们能让家乡的风土地貌被更多的人看见,短视频、直播等内容成为用户兴趣的激发与转化场,最终与城市的消费群体连接起来。
村墙上的标语,变成了电商助力农民增收。
02
当年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记得这句破圈的梗: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玩笑的背后,其实也映照着身处大山深处的无奈。
同样一颗松茸,在高档的米其林餐厅,大厨简单香煎一小盘端上桌,能卖到上千块;
然而,就在几个小时之前,在它出生的地方——上千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农人们耐心地等来了雨季,凌晨摸黑进山采摘,赶着时间送到集市,最后只不过是以一斤十几块钱不等的价格被商贩收走。
一颗松茸的千里迁徙,身价的起起落落,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用什么衡量价值?
田小宇也有同样的疑惑:
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花几百块去饭店点一道菌汤,也不愿自己买一袋菌菇炖二三十次呢?
图源:抖音@小田姑娘专营店 截图
田小宇是个贵州姑娘,24岁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一位初中毕业的农村小伙。并且,还跟着去了福建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一个离她老家3000公里远的村子,罗沙洋村。
罗沙洋村在高海拔地区,气候潮湿,山上云雾弥漫。这种水土,使当地种出来的菌菇肥嫩鲜美,是远近闻名的菌菇之乡。
村里菌菇的销路,主要是靠采购商上门收购。
然而,近些年上门的采购商少了,价格也压得很低,村民们卖不出几个钱,最后只有一些老人,还留着种菌菇的棚子。
小田不想离开自己的女儿外出打工,她担心女儿重复自己的命运,这成为了一位母亲的执念。
既然如此,她决定,“就留在村里,干点什么。”
小田觉得自己没什么天分,但她想,村里的菌菇是实实在在的好货,只要能打响名气,被更多人看见,一定能有所改变。
村里人都知道,外来的大学生媳妇想要拍视频卖菌菇了。
小田为了让观众相信,自己卖的是真正的高山菇,经常跑到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拍视频;
很多网友好奇菌菇是怎么生长的,她就干脆在菇棚里面开直播,讲讲什么品相的菇更优质、各种菌菇的煲汤方法。
在卖菇之余,小田也乐于拍拍当地的山清水秀、传统文化,罗沙洋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留着当地特有的夯土建筑。她欢迎大家亲眼去看看,也能带动当地的文旅产业。
一年多的时间,她的抖音账号积累了一百多万粉丝。村里人看到她真把菇卖出去了,也渐渐都找她帮忙卖菇。
新鲜菇的保质期很短,都是按小时计算,为了保证鲜嫩的口感,小田一家人通常凌晨三四点钟就要上山采摘,并用最快速度清理、打包、发货;
小田销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60万包菌菇。
订单量上去了,乡村的道路、站点、仓储、冷链,整个物流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运费价格往下降,农人获利的空间自然就更高了。
村里的老人种了一辈子菌菇,一年也只能卖出五六万。小田带着一起卖货之后,很多家庭能赚上十几万,甚至二十万,村里重新建了新的菇棚。
把钱交给村里老人时,小田特别有成就感,“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帮助家乡变得更好。”
2019年,陈杰感到了风口与时代的力量,也想回到四川广元做农业电商创业。
和小田不同,陈杰的镜头下的主角不是山货,而是爷爷奶奶。
都说中国的厨师,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在阎奶奶的手下,钵钵鸡、回锅肉、蒜苗腊肉、剁椒鱼……一盘盘农家美味烹调而出,
对星级餐厅的大厨来说,厨房是藏着他所有秘密和财富的地方,各种食材是他展示技艺、匠心和名声的载体;
对普通人而言,厨房是一个家庭的记忆纽带。从大山到都市,中国人的浓情、聚散、乡愁、岁月,都围绕在灶台锅碗,一餐一饭中。
阎奶奶不是什么专业大厨,更没受过视频训练,大山里的食谱,诞生的初衷只是饱肚果腹。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阎奶奶的妙手,也是爷爷奶奶相互打趣,嬉笑怒骂的日常生活。
图源:抖音@川味盐太婆 截图
他们卖的山货并没有改变,但经过了孙子拍视频、做直播的“烹调”,却让农货有了情感、故事、兴趣共振、精神追求的附加价值,吸引来1000多万的粉丝。
奶奶的粉丝们,多是在外漂泊的打工人。他们很多忙于生计,放弃了口腹的享受,对餐饮的要求只是简单、快捷、便宜;
但在小小一个直播间里,他们停下了步履匆匆,跟着阎奶奶的专注和调笑,回忆起家乡、童年的午后、放学后的奔跑、奶奶的怀抱——那个有些模糊,只存在于记忆深处的时空。
什么是传统的坚守?什么又是顺应时代的变化?什么又是价值?
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依相守,瞬息万变的短视频海洋,岁月沉淀的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高速发展的中国,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更高品质、情感体验、新兴概念的追求更加迫切。
尤其是正成为消费主力的Z世代身上,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人们通过自己的消费被辨认,而非通过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被辨认”。
更多的增量价值创造出来,地方上有了自己的特色产品,有了农产品品牌。
图示:河南蜜薯
在抖音电商,创造优质内容、激发用户兴趣、实现高速增长的模式,已被证明蕴含巨大的机会。
平台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比2021年4月,有商品意图的搜索行为增长了217%;用户还会关注喜欢的抖音号,没事逛一逛店铺,2022年4月与2021年6月相比,店铺的PV增长了279%。
看了视频下单的城里人,一口吞下的不仅是食材的淳朴,也是风雨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时间的味道。
他们尝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
03
90、00后们或许不知道,中国经济的起飞,农民付出了最多。
我们今天能够远离自然,安然享受美食,离不开农民们的劳作和智慧。
乡村奉献了农产品、土地和资源、劳动力,让城市完成了初期积累,为开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引擎注入无穷的燃料,制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
我们说的乡村振兴,不是要在乡村建多少漂亮好看的大楼,而是让种地的人也能富起来,让年轻人扎根在自己的家乡创造价值,让农民成为一种有尊严的身份。
检验城乡差距是否缩小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人口回流。
以前青年们读书是要离开家乡,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后,都愿意留在城市。像卢小开、田小宇、这些敢于重返大山的,都算得上是时代的追梦人。
这群受过高等教育、在大城市锻炼过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往往就是新技术的推动者。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年轻人们为乡村带去了移动支付、农村电商、短视频等新的生活方式,也让当地有了运营、客服、网店店家、主播等新就业生态。
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带动农村就业人员3600多万,数千万人变身了服务业从业者,变成懂技术的“新农人”,完成了收入的倍增。
卢小开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二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他们高高兴兴从一个40平米的小房间,搬进了960平米的大仓库。
跟着小田一起做直播的大姐已经48岁了,丈夫外出打工,她在老家一边做直播,一边带孩子,月收入过万,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你能够想象,中国的农民有朝一日站在田间地头上,靠直播卖货几千单,月入过万吗?
在抖音电商,仅“山货上头条”就推动了179.3万款农特产“大曝光”。
而每一款热销的农产品后面,可能就是一个返乡的打工青年卢小开,或者大学毕业选择留在乡村的田小宇……
去年4月,抖音首次定义了“兴趣电商”:
一种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电商。
短短一年时间,抖音电商的GMV达到同期的3.2倍,超过100亿件商品通过抖音卖出,每月有超过2亿条短视频、900多万场电商直播。
这证明了,“你的兴趣,价值千万”。
一朵朵改变了命运的小浪花,汇聚起来就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变化就在此时此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