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求职者变“血奴”,全民反诈任务重于山
中国江苏一男子因轻信某网站的高薪招工广告,遭胁迫偷渡至柬埔寨后,被圈养充当“血奴”,每隔一个半月抽一次,每次抽血1500毫升,获救时已生命垂危。(2022年2月19日澎湃新闻)
“血奴”事件骇人听闻,罪恶链条必须一一斩断。连日来,江苏男子小李被劫持到柬埔寨,被网诈团伙圈养抽血卖钱一案,深深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据报道,半年多来,小李累计被抽血7次,一度生命垂危,近日才从魔窟逃脱,经救治现已度过危险期。小李自称是在某网站上求职被骗出国的。该网站回应称,未查到该小伙所提及企业此前发布的招聘信息,正配合警方调查。
记者以“虚假招聘”为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进行搜索,发现大量求职者因虚假招聘信息被骗的案例。其中,有人在该网站上发布招聘虚假信息找马仔贩毒,有人去应聘司机结果是运送毒品,还有人应聘工作最后加入卖淫团伙。
人们惯常理解的诈骗,一般是指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但这些新闻线索所揭开的网络诈骗,其受害者不仅有被网络诈骗、电信诈骗骗取钱财的国内受害者,更有因种种原因被胁迫至境外的、以“诈骗者”身份出现的受害者。这种规模化、团伙化作案的网络诈骗已不仅仅是诈骗,而是结合了抢夺钱财、故意伤害、非法拘禁、肆意虐待等行为的严重犯罪行为。一些受害者甚至不堪忍受而选择跳楼自杀。可谓是,“网诈”猛于虎也。
这样跨境的网络诈骗行为已经蔓延成为一个产业链,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斩断犯罪团伙伸向受害者的每一根触角。该网站称,对受害者的遭遇深表同情,并紧急沟通相关部门,充分配合警方进行调查。不管最终调查结果如何,招聘类平台都必须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肃对待潜在的虚假招聘风险,切实加强审核。
根据《电子商务法》的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需要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的主体身份、联系方式、资质许可等进行核验、登记,比如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如果招聘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提供上述信息,一般会认为平台已经尽到了审核义务,无需担责。但是有平台收到用户对于该招聘企业的投诉后,未进行进一步的核实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此种情况下,平台则需要对于损失扩大部分与招聘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此外,网络平台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为其服务持续提供安全维护。在发生安全缺陷、漏洞的情况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做好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如果网络平台方没有及时补救安全缺陷,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网络诈骗及其引发的连带犯罪行为,如同毒瘤一样在境外蔓延,倒逼国内必须加强对“全民反诈”的常识普及教育。只有让反诈宣传更好地激发社会共鸣,实现反诈知识的有效触达,才能有效进行诈骗预防拦截,让“天下无诈”。